【中国环保在线 行业动态】虽然生态恶化态势趋缓,但是环境保护与修复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强调树立贯彻绿色发展的新理念,绝不用生态赤字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 |
生态红线划出绿色发展 山水融合展现大美中国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若身处穷山恶水,生存环境难以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沦为一纸空谈。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地方看到金山银山,就忘了绿水青山。生态建设的曲折性、反复性、长期性值得高度重视,生态保护的红线划出来,更要维护好,任何情况下不突破、不妥协,真正将生态红线当做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与环境修复工作,“十二五”期间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98.2亿元,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继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大力实施京津风沙源、岩溶石漠化、三江源、青海湖等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湿地修复、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支撑保障工程建设,有效促进了工程区林草植被覆盖度大幅提升,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有效改善,全国生态恶化态势趋缓。 虽然生态恶化态势趋缓,但是环境保护与修复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这不仅是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明确要求,也是对全国各地的殷切希望。这就是说,经济发展要保持一定速度,但绝不用生态赤字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 “底线”就是最低要求,是强制性的、不能逾越的“红线”。如何守住底线?首先要扭正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的“唯GDP论”政绩观。转变发展理念,绿色既是理念又是举措,环保既是制约,更是新的发展契机。守住底线,底线起跑,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齐抓并举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已成社会共识。“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强调树立贯彻绿色发展的新理念;人民群众对青山绿水蓝天的期待更高,环境要求显著提升。这些都要求我们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必须紧紧抓在手上,恒心恒力一抓到底。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毋庸置疑。当前,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不仅难以为继,而且恶果频现。我国很多重要水系处于“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治理投入巨大;部分自然资源被无节制开发利用,逼近生态红线;被污染的水、频发的雾霾天气直接影响群众生活……没有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终究是水中月、镜中花。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若身处穷山恶水,终将与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景背道而驰。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地方看到金山银山,就忘了绿水青山。有的削山造城,圈地景区建别墅;有的自然保护区违规“瘦身”,面积缩减、管理不善;有的临湖盖起“湖景房”,严重破坏水系环境。也有基层干部坦言,“环境当然重要,但一遇到眼皮子底下的经济利益,就容易被放弃”。 对于生态环保“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的不良倾向有一定的普遍性。一方面,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的新理念从树立到实践,再到全面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每个环节,尚有不小距离,需要持之以恒、层层推进;另一方面,生态建设的曲折性、反复性、长期性值得高度重视,生态保护的红线划出来,更要维护好,任何情况下不突破、不妥协,真正将生态红线当做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 生态建设,久久为功。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保护生态的任务很重,许多环境破坏的缺口要补,亦要积极应对新的环境挑战。各级党委政府都要真正从思想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之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同时要落实生态安全责任制,对出现的问题必须扭住不放、彻底解决,确保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让绿水青山常在。 越是经济增速下滑越要保持绿色发展的定力,越要增强绿色转型的决心和勇气。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GDP增长。 我们也经受了很多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惩罚,所以我们力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争取生态平衡,所以我们在生态修复。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适应于自然,共创美好人类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