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新闻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7)》发布
时间:2018-09-29
上下联动助力可持续发展
近两年来,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全面提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其背后是完善的顶层设计支撑,中国也是全球首个由政府部门制定系统性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的国家。
近日,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研讨会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在广州市举行,这也是由央行牵头、在国内发布的首份权威绿色金融发展报告,其全面阐述了从发展新机遇、政策体系、发展基石到组织体系、市场体系、区域性改革试点,以及国际合作、支持实体经济、风险管理、发展展望等中国绿色金融现状。
报告指出,一是坚持市场导向,着力提升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制定统一标准,开展绿色金融标准化体系研究。三是聚焦核心任务,继续发挥金融支持经济绿色转型作用。四是深化区域试点,先行探索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模式和有益经验。五是加强国际合作,引领参与绿色金融国际规则制定。
会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表示,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发展也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新的增长点。研究表明,绿色投资将对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可以起到稳增长调结构的作用。中国政府通过“自上而下”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要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和“自下而上”的基层实践探索和广泛社会共识有机结合。但是,绿色金融发展仍有一些关键性问题有待解决,才能获得国际社会认可,推动国内绿色金融健康发展。其中,明确绿色标准是前提。人民银行正在积极探讨推动建立国际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同时要提高信息披露的水平,配合严格的环保执法和财政税收积极引导,加强对市场中介机构社会责任和绿色责任意识的培育。此外,还要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创新,坚持防范风险的底线。
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
早在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首次将绿色金融纳入G20议题,成立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和英格兰银行担任共同主席的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将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正式写入《G20杭州峰会公报》,由此,绿色金融全球主流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国逐步开始在国际绿色金融舞台奏响时代最强音。
而为了推动绿色金融体系的总体目标尽快落地,2017年6月30日,人民银行牵头印发了《落实<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分工方案》(银办函【2017】194号),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和发展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此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环境信息披露、评估认证、绿色银行评价等方方面面的细化政策陆续出台,绿色金融发展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持措施也逐步落地,形成了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
中国的绿色金融成长路径与海外其他经济体不同的是,从一开始,中国就构建了完善的顶层设计,是一条“自上而下”的发展道路,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看来,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和“自下而上”的基层实践有机结合。
自下而上的基层动力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8.5万亿元,同比增长17%,占全部信贷余额的9%。其中,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节能环保和服务贷款余额较高,从各项贷款占比看,兴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占比较高。
除了绿色信贷,中国的绿色债券市场也举世瞩目,2017年,中国在境内外发行的绿债超过2500亿元,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绿债市场之一。
保险也是绿色金融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之一,保险资金运用相对更灵活,能够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一个不同之处在于:保险资金有对于投资回报的硬性指标,这也决定着绿色保险的可持续性。
生态产品如何价值实现
事实上,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这也是目前整个绿色金融市场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即把环境效益的外部性转化为内部动能,使得绿色金融产品能够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甚至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绿色金融才真正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报告称,在绿色信贷领域,一个可喜的实践是,绿色贷款的不良率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整体不良率。2013年至2017年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不良率分别为0.32%、0.20%、0.42%、0.49%和0.37%,持续低于同期各项贷款不良率,不良率的降低事实上也为银行的利润争取到了更多的空间,同时也提升了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另外,构建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也势在必行,“我国发展绿色金融一开始就高度重视绿色标准的建设”,徐忠表示,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国内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研究,成熟一项,落地一项,适时推动建立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另一方面,推动形成相对统一的国际标准,实现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有效衔接。
|